一、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
由镇长担任总指挥,负责全面指挥我镇范围内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置工作。协调各部门和各村(社区),在事故发生时迅速决策,调配人力、物力资源,保障应急行动有序开展
食品排查与监管组:由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和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、各村(社区)食品安全协管员组成。日常负责对我镇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、小卖部、餐饮摊点等进行巡查监管,熟悉辖区内食品经营主体情况。
医疗救护组:依托乡镇卫生院,组织医护人员成立。配备基本的急救设备和常用药品,在接到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,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对患者进行初步救治,稳定病情,并及时转运重症患者至上级医院。像在农药残留超标蔬菜中毒事件里,快速为患者洗胃、输液等。
信息联络与舆情引导组:由宣传干事、办公室人员负责。一方面,及时向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,确保信息畅通;另一方面,密切关注乡村舆情,利用村广播、微信群等渠道向村民准确发布食品安全信息,辟谣止谣。
二、应急保障
在乡镇卫生院设立小型应急物资储备点,储备常见食物中毒解毒药品、简易检测试剂(如检测农药残留、亚硝酸盐的试纸)、防护用具、消毒用品等。定期检查物资有效期,及时补充损耗。同时,与周边乡镇或县级物资储备库建立联动机制,确保紧急情况下物资的快速调配。
加强乡镇食品安全协管员队伍建设,定期组织业务培训,提升其食品安全知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。同时,与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、学校教师等建立应急志愿者队伍,在事故发生时协助开展救援、宣传等工作,充实应急力量。
三、监测预警
强化农村集体聚餐报备制度,要求农村红白喜事等聚餐活动提前向村委会报备,由食品安全协管员现场指导食材采购、加工过程,防范食源性疾病风险。此外,依托乡镇卫生院的门诊监测,对疑似食源性疾病患者信息进行登记上报,分析发病趋势。同时,鼓励村民举报食品安全问题,拓宽信息收集渠道。
根据乡镇特点,设定简单易行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指标,如某一时段内同类食源性疾病就诊人数增多、食品抽检不合格率上升等。一旦触发预警,通过村广播、微信群、村干部上门通知等方式向村民、食品经营者发出预警,提醒注意食品安全风险,加强防范措施。
四、应急响应
事故发生后,事件发现人(村民、店主、村医等)立即向村委会或乡镇市场监管所报告,接到报告部门迅速核实情况,初步判断事故严重程度,按照乡镇应急预案启动相应级别响应。各应急处置小组迅速集结,赶赴现场,按照职责分工开展救援、调查、信息发布等工作,形成快速反应链条。
五、热点问题落实情况
信息联络与舆情引导组密切关注乡村舆情热点,尤其是涉及本地食品品牌、特色农产品等方面的舆情。对于村民关切的食品安全问题,如传言某家豆腐坊不卫生、某季水果农药残留多等,迅速组织调查,通过村公告栏、微信群等公布调查结果,回应村民疑虑,维护乡村食品消费信心。
针对应急处置中暴露的乡村食品安全薄弱环节,如小作坊监管难、村民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等问题,及时制定改进措施。加强对小作坊的帮扶与规范,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进农村活动,提升村民辨别问题食品能力,完善乡村食品安全治理长效机制。